在甘肃兰州新区,生产车间里,智能设备有序运转,实现产品自动化生产;控制中心大屏幕上,数据不断跳动,生产画面实时监控;实验室内,研发人员不断创新,精准调试……黄土高原间,陇原大地上,一场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在此掀起。
“兰州新区是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赋予了重要的战略使命。”随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近五年来,新区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牵引,推动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管理创新。
兰石集团数字化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摄
走进兰州兰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只见机械臂有条不紊精准作业、焊接火花轻溅如星,整个车间内仅有寥寥几名工人在巡回检查。
“这是我们今年新投用的自动化设备,可以实现零件的自动组装和焊接。”重装车间经理靳志宇向记者介绍,“如今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工人的作业环境更加舒适,收入也有了明显增长。”他补充道,过去每个工位都需要专人操作,而现在,一名工人可以同时管理几个工位。
数字化转型不仅为一线员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也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成为企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推力。“智能设备运行稳定可靠,实现产品100%合格率,工作效率提高了2至3倍,同时生产成本降低了20%。”靳志宇说。
自动焊接设备正在进行焊接工作。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摄
近年来,兰石集团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随着“智改数转网联”行动的深入推进,企业制造流程的含“数”量不断提高,智能制造不仅有效助力降本增效,也推动兰石多次跻身“中国机械工业百强”榜单。
“企业搬迁就像老百姓搬家,原有的家具不再适配,需要更新换代、升级优化。”兰石集团监事会主席徐建华这样形容,搬迁过程中,企业淘汰了老旧设备、兴建了新厂房,也由此迈上了系统化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车间数字控制中心。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摄
在兰州新区,同样从事智能制造的企业有很多家。走进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对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进行最后调试。
多台专业设备通过工业互联网互联,关键部件装配精度达控制在0.01毫米以内。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该企业拥有各类制造、检测、试验专业设备,主要承担重离子治疗装置、超导小型化离子治疗装置的研发生产、检测及设备调试。生产场景不断创新,该企业正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从技术跟跑到标准输出的跨越。
兰州泰基智能制造车间。人民网记者 周婉婷摄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数据局数据显示,数字产业化方面,截至2024年底,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70%;产业数字化方面,智能化转变、数字化改造加速推进,建成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
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兰石集团、兰州泰基等企业的智能制造模式映射出兰州新区众多企业的转型路径。数字技术推动制造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行,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兰州新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69.8亿元、增长55.8%,工业项目完成固投同比增长32.1%。
兰州新区实现快速增长是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甘肃全力推动数字产业扩量提质,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数字动能”。相关数据显示,甘肃全省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55.7%。全省数字产业营收突破650亿元,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600亿元。
推动技术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加速数实融合……昔日的老工业基地正不断探索新路径,朝着更高端、更智能的新型工业化破浪前行。(万世成、陈栋、王绍绍、高翔、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