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里的千年密码
莫高窟第57窟 观音像
文\马良宝
核心提示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有一处艺术的圣地——敦煌,岁月的流转与千年的风沙,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故事与传奇。
每当提及敦煌,人们总会联想到壁画中翩翩起舞的神秘飞天。敦煌壁画是古代艺术家们以墙壁为画布,用心灵与双手绘制出的壮丽画卷。每一幅壁画都是一个故事,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亲历了朝代的更迭、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敦煌壁画穿越时空的界限,将古老的美传递给每一个时代的观者,如璀璨星辰,闪耀着千年的光芒。
一 壁画之源
壁画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早期主要依附于自然环境中的洞穴、崖壁和岩石上,展现出原始的艺术魅力。
传说前秦建元二年,有个叫乐僔的僧人,他常常手持禅杖在各地云游修行。有一天他路过三危山,忽然看到金光万丈,就像有上千个大佛发出的光芒,于是在这里开凿了洞窟供奉佛像。之后,另一僧人法良从东而来经过此地,就在乐僔开凿的洞窟旁边安营扎寨。敦煌的佛教文化,就起源于这两位僧人。石窟是壁画的重要载体,为了美化和装饰这些石窟,人们便在其壁面和顶部绘制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壁画,这便是敦煌壁画诞生的缘由。随着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开凿石窟,并邀请画匠作画,敦煌壁画的规模与艺术形式不断扩大。
敦煌壁画的起源是佛教传播、文化交流和本土艺术融合的结果,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多元文化的交融。
莫高窟第112窟 反弹琵琶
二 岁月之变
敦煌壁画艺术风格主要是在接收外来印度佛教壁画艺术形式影响的基础上,融入本民族艺术风格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发展角度看,以隋唐时期为分界点,敦煌壁画可分为三个时期:隋唐以前为发展期,包括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代;隋唐时期为鼎盛期,包括隋唐两个时代;隋唐以后为衰弱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
早期的壁画具有古拙、质朴的艺术风格。由于敦煌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与西域交往频繁,因此壁画中的人物具有明显的高眉深目、体态健硕等西域艺术特点。孝文帝改制以后,西魏的壁画更多地吸收了中原文化的因素,出现了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内容、以秀骨清像造型为特征、注重神韵气度表现的中原艺术新风。佛及菩萨变得可近、可及,壁画艺术进一步“中国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壁画逐渐发展壮大。隋唐时,敦煌壁画迎来了其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壁画作品技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多样,在继承早期壁画风格的基础上,绘画技巧和表现力有了更大的突破。壁画中的人物造型由清秀逐渐趋向丰浓,肌胜于骨,色彩富丽且更加丰富多样,构图也更加严谨。特别是唐代壁画,以其精美的线条、华丽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成为敦煌壁画中的经典之作。
五代和宋时期,敦煌壁画虽然仍有部分优秀的作品出现,但整体上已经无法与隋唐时期的辉煌相比,密画和中原新画风的壁画仍保存至今。
西夏和元时期,敦煌壁画受到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影响,风格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线描”的运用和“曼荼罗”这种特有的圆形构图形式。但整体上,这一时期的壁画已经无法再现前代的辉煌。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 骑兵戎装
三 制作之道
敦煌石窟开凿在悬崖的砾岩上,断面凹凸不平,质地极为粗糙。在这样粗糙的洞壁上,古人是怎么绘制出精美壁画的呢?
第一步,用泥巴在将要绘画的沙砾岩壁面上制作“壁画地仗”。
古人先用沙土掺加麦秸草和泥,压抹在洞壁的砾石岩面上。待粗草泥层干透以后,再用莫高窟窟前宕泉河河床的澄板土掺加麻丝和泥,压抹在粗草泥层之上。最后在细泥层上涂刷一层非常薄的高岭土、石灰或石膏之类的粉层即可绘制壁画。
第二步,整窟总体设计。
根据窟主特定的意愿,依据佛经,画师对整个窟内各壁所要绘画内容和题材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画稿。
第三步,起稿。
第一种是直接起稿,即直接在地仗上绘制壁画;第二种是按比例划分墙面起稿,即根据事先画好的构图小稿,按比例放大;第三种是粉本刺孔,即在纸上画墨线,并沿墨线打微小孔洞,然后将粉本置于要绘制的墙壁表面上,将装有色粉的粉袋,不断扑压在孔洞上,色粉穿过布的缝隙,透过孔洞,在墙面上留下了由色点连成的轮廓,随之再用墨线将其勾画连接,就呈现了完整的图形。
第四步,着色。
画稿完成之后,师傅写上色标,由弟子工匠涂色完成。“色标”就是色彩分布的代号。当然大量的壁画都是直接上色。
第五步,勾线。
壁画绘制最后一道工序是描线成形,也称之为“定形线”。金碧辉煌的敦煌壁画,就是这样在画工们一道道严密细致的工序中,绘制完成的。
敦煌壁画中的佩饰元素
四 色彩之奇
敦煌,无疑是由绚丽色彩精心勾勒而成的璀璨奇迹。
敦煌壁画的颜色历经千年而不变,这恰恰成为我们在今日能够深入研习敦煌壁画的关键缘由。
敦煌壁画中的颜料主要源自天然矿物、植物以及动物,经过精细的加工和处理后用于壁画的创作。其中最为常见的矿物颜料有朱砂、石青、石绿等,这些颜料经过研磨、过滤,具有极佳的色彩饱和度和持久性。例如,朱砂由天然的硫化汞矿石制成,赋予壁画中人物服饰和佛像背景艳丽的红色;石青和石绿则通过铜矿石的提炼,展现了天空和植被的深邃与生机。
植物颜料则以植物的茎叶、花朵等为原料,其中以槐花黄较为著名,赋予了壁画中金黄色的辉光。动物颜料中较为少见,但如虫胶红通过紫胶虫的分泌物提炼,也为壁画增添了色彩的多样性。
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注重颜色,无论是彩陶上的墨与红的对比、漆画上的红与绿交辉,还是帛画上五彩缤纷的颜色,都显示出工笔重彩的特点。敦煌壁画中形象的色彩,主要按照“随类赋彩”的标准,并且赋以重彩,使画面显得辉煌、明快、浓重、热烈,同时又在一幅画面上达到色彩的统一。敦煌壁画十分重视取悦众目的色彩效果。如隋代壁画在细腻中敷金饰彩,使画面增辉;唐代壁画五色辉映,重视色彩自身的装饰作用,在涂色敷彩的基础上,创造了“叠晕”“青绿叠晕法”。如初唐第57窟南壁中央“阿弥陀佛说法图”中东侧的观音菩萨形象最为动人。这身菩萨像,头戴化佛宝冠,微微倾斜,长眉秀目,丰鼻樱唇,表情传神。其冠饰、璎珞、臂钏皆以沥粉堆金画成。面部设色晕染,肌肤似有弹力,身体造型超凡脱俗,俨然一位现实生活中妩媚时尚雍容华丽的唐代美人,实为初唐壁画之精品。
莫高窟第108窟 宅子酒肆
五 画师之谜
创作敦煌壁画的古代画师,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是僧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为数不多。再就是画僧,他们是僧侣也会作画,人数较前者略多。最后便是纯粹的画工了,他们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在洞窟里作画,便在洞窟里起居,一旦完工,就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
敦煌壁画的画师通常没有记载,许多是今人经过不断的临摹和研究后推测的身份。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马强认为莫高窟第172窟可能由中外画家合作完成,南壁形象丰满,是典型的盛唐风格,而北壁的菩萨头大腰细,像是出自中亚画家之手。联想到唐朝大画家吴道子在寺庙作画,像明星一样受万人追捧,曾举行过比试画艺的活动,马强猜想,或许这两位敦煌画家也曾在洞窟里比试技艺的高低。
现有研究均显示,敦煌画工的社会地位不高,作为世袭手工业者,代代相传。工匠建窟时居住在北区的小窟内,后来出土的调色盘可以让人窥见他们的生活境况。“工匠的待遇不高,一旦因天冷或其他原因停工,就饥寒交迫。”
可想而知这个巨大的绘制工程,一定是令许许多多的画工,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们不知何时走进了这状如蜂巢的石洞,史书中也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但正是这样一批优秀而又伟大的无名画师,为后世留下了如此辉煌璀璨的丝路画像。
穿越千年的丝路密码,敦煌壁画如同一面时光之镜,映照着千年的风霜与人们心中的信仰。它们不仅承载着古代艺术家对美与信仰的极致追求,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感动。壁画依旧鲜活,艺术未曾消逝,它们仍在静静地讲述着那些不朽的故事;而我们也将沿着历史的脉络,继续追寻那曾于光影间跃动的古老灵魂,发现那穿越千年的艺术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