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传承微笑 光耀东方 ——数字化技术让麦积山石窟焕发新活力

来源/ 天水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15 17:39:06

传承微笑 光耀东方

——数字化技术让麦积山石窟焕发新活力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马凯

见习记者 邓妍

2024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麦积山石窟考察时强调:“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这为麦积山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殷殷嘱托,厚重如山。一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麦积山石窟保护、管理、传承各项工作。如今,这座千年石窟正站在历代守护者薪火相传的基础上,依托更加深厚的人文积淀与科技力量,稳步拓展文明传承之路,其影响愈发深远。

  坚守:人文匠心与科技赋能

淅淅沥沥的小雨伴随着萦绕山间的雾气,麦积山石窟群在烟雨迷蒙中显现出朦胧轮廓,“麦积烟雨”的诗意画卷在此徐徐展开。

清晨,在麦积山石窟的30号洞窟内,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室修复员张斌正手持修复工具,俯身于一尊泥塑佛像前。他戴着工作手套,指尖轻捻特制黏土,小心翼翼地填补着佛像上细微的裂隙,动作轻柔,神情专注。

“我们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让文物保持其最原始的状态,并进一步防止它遭受其他病害。”张斌说。在文物修复团队的合力攻坚下,麦积山石窟已陆续完成80余个洞窟的修复工作。目前重点推进的30号窟修复工作已近尾声,千年造像在匠人的悉心修复下,正渐渐找回往日神采。

走进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监测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墙实时呈现着石窟各个区域的动态。温度、湿度、游客流量、岩体稳定性等数据不断跳动,不同颜色的预警标识清晰醒目。工作人员紧盯屏幕,仔细核对每一组数据。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副主任徐博凯告诉记者:“目前已初步建成土工实验、影像采集、化学分析、材料性能、力学测试等基础实验平台。”实验室的建立,旨在从科学层面解析病害成因,以最小干预、最优效果实施防护与修复,让文物真正“活”下去、传下去。

研究所还持续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麦积山石窟地震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研究”等4项课题研究;系统开展了“麦积山石窟综合保护项目”等15项文物保护工程;完成了麦积山石窟第3窟等8个洞窟的数据采集,集成3.15TB和6万余张高清影像数字资源,建立起涵盖石窟形制、壁画内容、历代修缮记录的数据库,为麦积山文化研究搭建起系统的资料平台。

匠心与科技相辅相成,共同为麦积山石窟的传承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从陕西来的游客刘先生毫不掩饰对石窟的赞叹:“麦积山石窟非常震撼,难以想象古人是如何完成这样的艺术巨制。文物保存得极为完好,真是了不起,这样的文化瑰宝值得每个人来看一看。”

  焕新:服务升级与文化浸润

在麦积山石窟新建成的游客中心,工作人员主动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大厅内,自助购票机、行李寄存处、母婴室等设施一应俱全,电子导览屏循环播放着石窟文化介绍,秩序井然中透着暖心温度。

游客沈女士正将自己的行李放进寄存柜,她感慨道:“我从上海坐高铁过来,带了行李箱本怕不方便,没想到这里有寄存柜,又安全又省心,这下能轻装去逛石窟了!”

“我们今年重点升级了旅游基础设施,就是想让游客来得舒心、玩得顺心。”麦积山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辉介绍,景区不仅启用了智慧导引停车系统,新增2000余块标志标识,提供4487个停车位并配套新能源充电桩,还完成了麦积山大道游客中心段400米路面改造,特意划分出游客、居民、农家乐、公交车四条专用通道,有效避免了交通拥堵。

此外,景区开通大景区旅游环线公交,在麦积山大道、东柯大道沿线及G30高速出口设置34块交通导示牌,同步更新百度、高德导航信息。“每一项措施都瞄准游客的急难愁盼问题,就是希望能实实在在提升大家的旅游体验。”张辉说。

除了硬件升级,景区的文化体验创新同样亮眼。依托游客中心平台,景区接连组织举办了“星空音乐会”“淘气堡”少儿奇趣嘉年华等大型文旅活动,并以麦积山石窟素材为背景创作了历史秦腔情景剧《麦积山·乙弗传奇》的旅游演艺版本,在游客中心驻场开演,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体验方式,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数据显示,在2024年5A级景区品牌传播力100强榜单中,麦积山景区荣登第八名,综合吸引类景区第一名、西北地区第一名。

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体验项目的创新,从线下服务的优化到文化体验的拓展,麦积山石窟正在探索如何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协同:多维聚力共筑传承之路

麦积山石窟的保护与研究,不仅在于修复一尊尊塑像、一篇篇文献,更核心的目标在于为千年艺术宝库构建系统化、现代化的学术支撑体系。

基于这样的目标,研究所通过扎实推进国家级课题研究、精心策划艺术巡展、持续深化出版工作以及大力完善文献保障系统,让学术耕耘出累累硕果:《麦积山石窟第74—78窟考古报告》等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扎实推进;《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巡展》凭借艺术与学术的双重魅力走向全国;五部学术专著陆续出版,二十余篇论文见刊;《麦积山文书总目·索引(第一卷)》荣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

与此同时,基础保障工作也同步强化:图书信息库新增900余册藏书,总量已达三万册;档案管理设备全面提升,古籍修复与数字化归档齐头并进。这些看似安静的文字、图表与数据,正悄然汇聚、精心编织,构筑起麦积山石窟坚实可靠的“智慧中枢”,为千年文化的永续传承奠定了学术根基。

随着研究基础的不断夯实,麦积山的文化影响力也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一年来,景区以“负责任的文化旅游”为理念,优化开放模式与参观路线,吸引中外游客近126万人次。“行经千折水——丝绸之路上的麦积奇观”在全国巡展二十余场;而“东方微笑”佛教造像展、保护历程展等系列特展,也让麦积山的艺术话语愈发清晰。

文化不再静止于崖壁之上,而是通过一次次展览、一场场讲解,跨越时空,深入人心。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支不断成长的专业团队。依托敦煌研究院的平台优势,麦积山持续完善人才引育机制,“传帮带”传统与青年计划双轨并行,有效缓解了高层次人才断层压力。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在省级和行业竞赛中脱颖而出,梯队结构日益优化,展现出蓬勃的后劲。

午后时分,监测中心的电子屏依旧闪烁,安静记录着石窟的细微变化;保护室内,修复师张斌正仔细核对北魏塑像的修复数据,眉目间专注如初;栈道上,讲解员正轻声讲述着石窟的历史渊源,尝试将千年的故事,轻轻送入聆听者的心中。

那些匠人指尖沾着的特制黏土,学者笔端流淌的考据文字,讲解员声线里起伏的历史脉络,最终都汇聚成文明的种子,飘向远方。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中,千年的微笑依旧于这座石窟间静谧绽放,山间的那盏文明灯火,始终长明不熄。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