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追青逐绿绘新景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09-14 09:27:40

黄河花堤,花儿竞相盛开,景色宜人;黄河三湾,河水清澈,碧波荡漾;太极岛湿地蓝天、群山、碧水、芦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9月9日,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暨现场推进会在永靖召开。与会人员一同观摩了黄河流域永靖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现场感受永靖绿色发展的脉动。

地处黄河上游的永靖县,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县内有炳灵湖、太极湖、恐龙湖三座高峡平湖,水域面积32万多亩,总库容60多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储量的20%,是西北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

近年来,永靖县扛起黄河国家战略政治责任,以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施治、绿色发展、文旅融合、民生为本,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美、群众生活好的新路子。

保护为先 治理为要

登上龙汇山,满眼绿色,侧柏、云杉、刺槐等各类树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龙汇山位于刘家峡水电站以南,东起大坝,西至祁家渡口,总面积1万余亩。长期以来,这里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为全面改善龙汇山的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近年来,永靖县全面开展以造林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纷纷到龙汇山开展植树活动。

经过持续攻坚,龙汇山累计完成造林8950亩,成功栽植苗木190万株,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如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得绿意盎然,已成为保护刘家峡水库的重要屏障。

以黄河沿岸生态治理为重点,永靖县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近三年,建成生态林24.73万亩、经济林9500亩。先后投资4.2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3平方公里,年拦截直接流入三大水库的泥沙120万吨。

同时,永靖县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关停拆除采洗沙场、砖厂共62家;投资1.79亿元建成古城新区污水处理厂和盐锅峡镇污水处理厂;投资9435万元实施永靖县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

近三年,永靖县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86项,总投资140.62亿元,完成投资94.59亿元。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黄河流域永靖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科技赋能 绿色发展

绿葱葱的草莓苗开始栽种,新鲜的小番茄陆续上市,位于永靖县盐锅峡镇的天桥·永靖产业协作示范园里,农户们有序忙碌着。

该示范园由济南市天桥区和临夏州永靖县共同投资建设。园区总占地面积680亩,建成标准化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94座。目前,示范园共种植辣椒、番瓜、黄瓜、茄子、西红柿等各类蔬菜20多种。

“我们还建设了示范园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规范设置农业技术培训室、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农业数据管理室、农产品展销室以及电商销售平台等功能室。”园区负责人说,示范园已成为全县联农带农增收致富示范实践基地。

永靖县按照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聚焦种育养、产加销等各环节全面发力,大力培育发展“牛羊渔菜果薯药百合”特色产业,先后建成天桥·永靖产业协作示范园、黑方台节水灌溉产业园、太极镇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基地等产业发展平台11个,实现了做出特色、打造有机、延伸链条、提升效益。

截至目前,永靖县牛、羊存栏分别达3.51万头、36.43万只,发展百合、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36.2万亩,认证有机产品15个、绿色产品21个,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打造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成功创建全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古色古香的木屋民宿、色味俱佳的刘家峡特色美食、碧波荡漾的辽阔水域……在永靖县黄河三湾,三塬镇东风村村民王发高家的民宿深受欢迎。

“我们的特色是黄河大鲤鱼和高原冷水三文鱼,游客都很喜欢。”王发高说,今年生意很好,夏天旺季的时候,一个月有20万元的营业收入。

在黄河三湾,像王发高家这样的民宿还有不少。

位于刘家峡水库北岸的黄河三湾,由蔚海湾、碧海湾、金海湾组成,湖岸蜿蜒、湾湾相连,风景优美。

依托黄河三湾独特的自然风光,永靖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价值实现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村民发展特色民宿、星级农家乐52家,运营低空飞行、水上观光等休闲体验项目30家,今年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

近年来,永靖县立足黄河资源、黄河生态、黄河文化,深入推进产业融合,不断提升旅游带动消费、促进发展的综合效益,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保护为首要职责的旅游产业化发展之路。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永靖县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增强产业附加值,积极发展垂钓竞技、精致露营等新业态,打造经典旅游线路,推进多日游、过夜游、四季游。今年前7个月,共接待游客30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7.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36%、18.04%。

永靖,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杜雪琴)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