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云·融媒集萃】
清水县:“三治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清水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将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创新推出“主题党日+文明实践”“积分制”等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正涌动出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党建引领 提升治理质效
清晨的白驼镇姚黄村安置点文化广场,村民们围坐凉亭,听村党支部书记用“土话”解读党的理论政策。“每月‘主题党日+文明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学政策,还看解读视频,心里亮堂得很。”村民姚丽芬说。
党建引领贯穿清水治理全过程。全县创新8种治理模式,涵盖党建联盟引领型、村民议事参与型等,让党组织成为“主心骨”。在白驼镇林屲村,村党支部以“党建强村、产业兴村”为抓手,推动村民从山上搬入新居,“环境好了,孩子上学近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曹存菊的感慨,道出了党建引领下的民生之变。
红堡镇西城村凭借党建引领的治理成效,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白沙镇、黄门镇分别被命名为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基层单位。
自治强基 激活群众“内生力”
“每周五打扫卫生、宣讲政策,看着村子变美,咱心里踏实。”金集镇城科村村民谢云立是村规民约的践行者。村规民约明确“不乱堆乱放、不铺张浪费”,通过微信群、大喇叭传遍家家户户,村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村容焕然一新。
永清镇东关社区的“积分超市”里,洗洁精、毛巾等商品旁标注着兑换积分。“参与环境整治能攒积分,干活有动力。”居民刘旦刚用积分兑换商品时笑着说。如今,积分制已在全县推广,群众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大合唱”。
新城乡李湾村的“三书一单一账”机制同样亮眼,通过责任书、承诺书等推动村户卫生整治;黄门镇“进门式”纠纷调处工作法,上门化解矛盾,成功率超98%。自治的活力,让清水乡村呈现“小事不出居落、大事不出村”的和谐景象。
法治保障 守住治理“安全阀”
“彩礼不是‘面子’,日子过好才是真幸福。”贾川乡梅江村的“大槐树讲坛”上,村党支部书记的话引得村民认可共鸣。这里不仅是政策宣讲台,更是法治教育阵地。通过“图说上墙”“文化长廊”,法律知识融入日常,红白事操办标准写入村规民约,人情负担轻了,文明新风浓了。
远门镇的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为乡村治理加上“安全阀”。根据矛盾风险等级分类处置,红色预警24小时响应,蓝色预警常态化跟进,将风险化解在萌芽。该机制获省委政法委肯定,在全省推广。
全县还依托“五老说事室”“法律宣讲人”队伍,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梅江村“五老”队伍用“受理—分析—规劝—调解—办结”五步工作法,累计调解纠纷80余起,“邻里矛盾少了,心气顺了,才能安心搞发展。”退休教师周大爷说。
德治润心 涵养文明“新风尚”
在贾川乡梅江村“朱家大院”,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定期举行,村民们用身边人、身边事传递美德;新城乡李湾村文明新风活动中,何建林悉心照顾九旬父母的故事,成了孝老爱亲的典范。
清水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家风家训基地为载体,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创建。在白驼镇姚黄村,网格员身着蓝色马甲,上门为村民打扫卫生;红堡镇西城村村医刘伊婷定期入户送诊、开健康课堂,“把服务送到家门口,群众心里暖,乡风才更淳。”刘伊婷说。
德治的浸润,让移风易俗落地生根。全县深化高额彩礼治理,通过“一约四会”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淳朴民风成为乡村最美的“底色”。
三治融合 结出振兴“丰收果”
乡村治理的成效,最终体现在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上。在白沙镇马沟村食用菌产业园,村民左亚丽忙着采摘木耳,“一天挣80元,顾家赚钱两不误。”目前,清水县建成44个食用菌基地,种植规模达2000万棒,“东菌西果、南药北粮、沿川设施农业”产业格局逐渐成形。
依托治理带来的稳定环境,全县推进特色产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清水半夏”入选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声誉百强榜,“邽山土蜂蜜”等4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郭川镇被评为全国苹果产业百强镇,金集镇获全国果品产业强镇,112家国家、省、市级示范合作社带动群众增收,实现“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的良性循环。
如今的清水县,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清水县将继续深化“三治融合”,以治理效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让这股“春水”持续滋养县域发展的沃土。 (王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