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话语】别让网络“烂梗”混迹校园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江德斌 时间/2025-09-12 08:36:41

□  江德斌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的这位老师叫刘东格,在重庆一所中学教历史。9月开学后,她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小严,经查阅后得知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随即在班内严肃批评并教育学生。(9月9日重庆广电)

网络“烂梗”常以戏谑为衣,却暗藏语言暴力和价值侵蚀,在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极易俘获辨识力尚弱的青少年。一些看似无害甚至滑稽的词汇,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剥离原有语境,被赋予歧视性、攻击性的隐含意义,成了网络“烂梗”。如“唐人”一词,本承载着辉煌文明的记忆,却在扭曲的传播中沦为伤害他人的工具,不仅是对历史人文的无知,更是对语言纯洁性的玷污。

教育者的及时介入,是阻断“烂梗”传播的关键防线。刘东格老师没有采取简单的批评禁止,而是引导学生追溯词源、剖析词义演变,在历史语境中理解“唐人”一词的本意与异化过程,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人格,摒弃不良用语习惯。这既是对事实的澄清,也是培养思维辨析能力,教会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审视网络热词,不要盲目跟风。

身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青少年很容易融入网络环境里,如今网络语言已成为青少年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网络热梗,如“YYDS”“绝绝子”等,因其简洁、形象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语言体系,也被社会主流所接受,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是,诸如“芭比Q了”“你个老六”“鸡你太美”等大量网络“烂梗”不仅内涵空洞、低俗,甚至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却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蔓延,侵蚀着他们的语言环境和精神世界,令人担忧。

此前,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受访家长对此有担心的比例更高,为74.4%。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网络“烂梗”会导致青少年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现实中亦是如此,很多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热衷使用网络“烂梗”,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障碍,在作文里也充斥各种网络“热梗”,破坏了文章体系,容易产生语义歧义,不仅老师难以看懂,还会降低自身审美水平。

网络“烂梗”的流行并非孤立现象,反映了网络文化供给的短缺,学生精神滋养的贫乏。因此,与网络“烂梗”争夺青少年,需要创造更多健康向上的网络流行语,创作更多契合青少年审美的文化产品,提供更优质、更吸引人的精神产品,鼓励青少年发展真实世界的兴趣,培养深度阅读习惯,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学会分辨优劣、美丑、善恶。并在整个社会营造崇尚理性、尊重包容、欣赏深度的文化氛围,让青少年在丰饶的精神土壤中生长出抵御芜杂的免疫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