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的人物记忆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在庄浪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庄浪人民以改天换地的豪情和魄力,历经三十四载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于千沟万壑之间持续兴修梯田,将全县92%的坡耕地改造为水平梯田,被水利部授予“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称号。在波澜壮阔的梯田建设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苦干、实干加巧干的先进典型人物。他们的事迹,不仅成为新时代干群同心、密切联系的生动写照,也成为锤炼干部作风、弘扬甘肃精神的鲜活标杆。这些典型人物和奋斗故事,激励着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担当作为,发扬实干精神,凝聚起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新篇章。
关键时刻的坚守者——李文清
在庄浪县历任县委书记中,有一位老百姓一直念念不忘的好书记,他叫李文清。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土地承包到户后梯田建设的困局,他挺身而出,以“宁要苦干,不要苦熬”的坚定信念,创造性地提出“谁修、谁种、谁管、谁受益”的思路,将救济粮发放与梯田建设挂钩。当改革举措遭遇阻力时,他亲赴工地与群众同吃同住,用“哪怕困难大过天,也要修好咱们的梯田”的誓言稳住人心。这位把足迹镌刻在庄浪山水间的拓荒者,为梯田建设注入了改革的动力。
李文清,甘肃静宁县人。1949年3月就读天水师范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静宁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平凉地区农办、财办主任,泾川县委书记等职务。1978年3月至1982年3月任中共庄浪县委书记。
李文清任庄浪县委书记的4年,正是农村改革快速起步阶段。庄浪县从1964年开始,已经持续了15年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梯田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土地承包到户,农户分散经营,人民公社时期统一调劳、统一规划地块、统一施工的做法面临严峻挑战。
1980年,全县有790个生产队的梯田建设处于停顿状态,梯田建设是退是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李文清没有退缩。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他认定“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庄浪,只有坚持大搞梯田建设,变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为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用汗水换平地,向热土要粮吃, 才有解决温饱的可能。于是,他果断提出梯田建设“谁修、谁种、谁管、谁受益”的原则,创造性地将救济款、回销粮的发放与修梯田的数量和质量挂钩,实行以工代赈的办法,调动群众修建梯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做法得到了绝大多数干部群众的拥护,但也遭到一些人的阻挠和反对。李文清顶着压力,深入梯田建设工地,鼓励大家咬紧牙关加油干。
李文清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宁要苦干,不要苦熬。”4年后,在调离庄浪时,他最后一次风尘仆仆地奔走在梁峁沟壑间,与洒满自己汗水、留下深深足迹的庄浪山水依依惜别。他给庄浪干部群众说得最多的话是“哪怕困难大过天,也要修好咱们的梯田”!
到1998年7月,庄浪县累计建成高标准水平梯田94.5万亩,占全县坡耕地面积的92%,全县人民梦寐以求的温饱生活基本得以实现,被水利部命名为首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几十年过去了,庄浪人民始终没有忘记每一位梯田建设者的历史功绩,而对李文清在关键时刻作出的独特贡献更是念念不忘。
治山治水的 “王铁人”——王继业
1970年,一位名叫王继业的转业军人,带着部队熔铸的钢铁意志,毅然回到了贫瘠的故乡——赵墩公社。一上任,他便主动请缨,扛起了民兵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总指挥的重担。由于他刚毅果敢,干起活来不知疲倦,人们也把他叫“王铁人”。
铁血担当:绘就蓝图,十年磨一剑
面对“十山九坡头,耕地滚了牛,肥土流入沟”的残酷现实和乡亲们靠“每天半斤回销粮糊口”的困苦,王继业心如刀绞,更激发了他骨子里的担当。他深知,唯有彻底改造这片土地,才能拔掉穷根。他迅速集结了一支以复转军人和知识青年为骨干的规划尖兵,踏遍全公社的沟沟坎坎,绘制出梯田建设的宏伟蓝图。这蓝图是他铁血初心的宣言,更是向贫困宣战的号角。
从此,王继业的身影便钉在了改土造田的第一线。他像一颗永不松动的螺丝钉,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吃住在群众家中,战斗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一干,就是整整10年!他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分毫不差地付清每一分饭钱、每一两粮票,甚至常常自掏腰包为随行的水保员垫付餐费。这份严于律己、心系群众的赤诚,如同磁石般凝聚了人心,赢得了干部群众发自肺腑的敬重与信赖。
铁拳攻坚:移山填壑,意志铸丰碑
赵墩公社大庄大队是王继业“铁拳”攻坚的第一个目标。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县有名的“穷窝子”。王继业立下军令状,誓要让这里成为全县第一个梯田化村!他带领乡亲们,以“从上到下,从坡到沟”的科学治理思路,向荒山秃岭发起了冲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铁锨镢头叮当和人声鼎沸。38座山头,在他和乡亲们的铁锹钢钎下被生生削平;28条深沟巨壑,被一担担黄土填满。硬是从这条条沟壑中“抢”出了84亩宝贵的良田!
在长达10年的苦干中,王继业总结提炼出“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二十字梯田规划真经。这套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工程质量和效益。县上专门在赵墩公社召开了为期7天的现场会,向全县推广这一实践经验,将全县梯田建设推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快车道。
铁面无私:填壕搬迁,赤诚化坚冰
1973年,徐家湾370亩梯田大会战打响。然而,一道10米宽、3公里长的大水壕如同拦路虎,横亘在梯田建设现场。更棘手的是,壕边还住着几户群众。填壕工程浩大,搬迁阻力重重,不少人望而却步。王继业这位认准目标就决不回头的“铁人”,再次展现出他“铁了心”的意志。
面对群众的不解、犹豫甚至抵触,他没有一丝退缩。一次次的登门拜访,一遍遍的耐心解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搬迁户解决实际困难。他的赤诚,如同最坚韧的钻头,终于穿透了疑虑的坚冰。在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搬迁顺利完成,大壕被彻底填平,20多亩沃土奇迹般诞生!
然而,就在这攻坚时刻,意外降临。一次紧张的施工中,拖拉机意外翻车,重重砸伤了王继业的腿。钻心的疼痛未能禁锢住这位“铁人”。仅仅住院一个月,伤口尚未痊愈,绷带还渗着血渍,他便不顾医生劝阻,执意让人用架子车推着,重返火热的工地! 他坐在简陋的架子车上,用沙哑却坚定的声音指挥施工。那一刻,“铁人”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每一位乡亲心中——“铁腿指挥”的称号不胫而走。
在王继业这位“铁人”的带领下,赵墩公社的梯田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变成了现实,从试点变成了标杆。他将军人的钢铁意志、共产党员的求实态度,完美地熔铸在治山治水的伟大事业中。他留下的,不仅是一片片造福子孙的沃土良田,一座座被驯服的山峦沟壑,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更是一种“铁”的精神——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担当、铁一般的意志、铁一般的韧劲!
水保战线的“老黄牛”——罗国栋
在庄浪县水土保持事业的丰碑上,罗国栋的名字熠熠生辉。这位生于南坪乡、将毕生心血献给黄土高原的“水保老黄牛”,以其非凡的毅力、创新的智慧和不懈的奋斗,在梯田建设的低谷期勇挑重担,引领庄浪县走出一条科学化、规模化治理水土流失的康庄大道。
扎根基层:汗水浇灌梯田梦
罗国栋17岁便投身水土保持工作,足迹遍布岳堡、朱店、阳川、柳梁等多个公社。他的水保生涯,始于最艰苦的基层实践,奠定了他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底色。
在岳堡公社下蔡大队,他与社员一起修梯田,上山在前,收工在后。返程时,他主动将村中五位妇女的柴火捆在自己身上,只为让大家早点休息。他那句“哪管那么多?赶快走回去要紧”朴实无华的话语,饱含对群众的体恤与担当。担任朱店公社党委书记期间,他主抓杨家湾梯田建设,打响了下洛河治理的“大战役”。他身先士卒,带领3000余劳力,拉起沉重的架子车,往返20公里到石门口拉石料。一车800多斤,一天两趟,连续奋战。经过两年苦战,筑起10公里防洪堤,增地3000亩,保地6000亩,昔日的河滩变为今日朱店镇的“聚宝盆”。
调任庄浪县林业局副局长后,面对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分散施工导致的“鸡窝田”“带子田”困境,他敏锐洞察问题,深入各乡抓试点,推动“集中连片”修梯田,扭转了单打独斗的局面,为全县水土保持打开了新局面。20世纪80年代,庄浪梯田建设,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获得高度肯定。
临危受命:创新破局立标杆
1989年,水利部水保司领导考察庄浪后,建议设立专门机构并制定梯田化县规划。1990年6月,全国首个县级水保局——庄浪县水保局应运而生,罗国栋受命出任首任局长。他迅速组织全局力量深入调研,向县委提交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庄浪县实现梯田化县总体规划报告》。
他创造性地提出并推动实施了“四集中、四统一”管理办法(集中领导、时间、劳力、连片治理;统一规划、组织、施工、质量标准)、“四挂钩”政策(与积累工、返销粮、补助资金、干部政绩挂钩)和“四包”责任制(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 一般干部包施工区、水保员包规划指导)。这套组合拳,精准施策,极大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政策调整立竿见影,庄浪梯田建设迅速以每年3万亩的速度高质量推进,工程规模和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铁面验收:严把质量生命线
罗国栋深知,质量是梯田的生命。每年寒冬,梯田建设一结束,他便亲自率领全体水保技术人员,顶风雪,冒严寒,严格按照标准,逐乡、逐村、逐地块丈量验收。这份坚守,成为庄浪梯田信誉的基石。
他坚持原则,铁面无私。1993年,某乡上报2000亩梯田,经他带队实测,合格仅500亩。面对乡领导的求情甚至发火,他寸步不让,严厉批评:“任务未完成是认识问题,虚报浮夸是作风问题!”自此,全县鲜有虚报发生。他建立了年底农闲勘测定样、春季复核、夏收后测量规划、秋收后施工、寒冬验收、年初总结奖罚的严谨工作循环,确保了梯田建设的持续性和科学性。
放眼长远:沟壑治理谱新篇
当梯田建设卓有成效后,罗国栋又将目光投向全县3000多条沟壑的治理。作为堡子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副总指挥,他组织群众在梯田种果树、沟坡植林草、沟底筑土坝,探索出“梯田+林草+坝系”的综合治理模式。如今的堡子沟,梯田金浪翻滚,林木郁郁葱葱,沟底碧波荡漾,成为庄浪水土保持的生态明珠。
为争取更大支持,罗国栋积极奔走,多次向上级水保部门汇报、争取项目。1992年9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经验交流会在平凉地区召开。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亢崇仁主持会议,黄河流域九省(区)分管副省长等102位领导出席。会议充分肯定庄浪梯田建设成就,号召全流域学习“庄浪经验”,将黄河流域水保工作推向新高度。
同年,庄浪县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愚公杯”奖,罗国栋本人被甘肃省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此后,国家每年对庄浪的水保投资也跃升至400万元,为加快实现全县梯田化增添了动力。
2008年,罗国栋同志因病逝世。他42年的坚守与奋斗,不仅将庄浪贫瘠的黄土高坡变成了沃野良田和生态屏障,更留下了宝贵的“庄浪经验”和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的名字,已深深镌刻在庄浪的大地山河上,激励后来者为守护这片绿色家园而接续奋斗。
修田不休的“活愚公”——马玉林
1978年仲春,天大旱,麦子长到5寸高就干死了,人没粮吃,牲畜吃草也成了问题。卧龙公社阴洼堡大队65岁的马玉林在外面买了2000斤麦草,邻里亲戚十几人步行10公里山路两趟才把麦草背回来。牲畜吃草都这么困难,今后的日子咋过?马玉林务了多半辈子庄稼,啥样的地抗旱,啥样的地不抗旱他心里更明白。
马玉林和三个女儿商量,说:“娃呀,要有吃的,只有把地修平。但修地是要吃大苦、流大汗的,你们坚持得住?”三个女儿同声回答说:“行!”
第二天天未亮,一块坡地里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他们先把两米多高的地埂培起来,打结实,等空闲再往槽里填土。搬运土方全靠筐抬、担挑、背篼背。雷雨前一定要把地修好,否则洪水会将地埂冲毁。地埂高低,地块大小,出水口放在哪里,都是马玉林规划。每天修的地都有记号,每天修多少,一块地需多长时间才能修好,老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父女四人修田最艰苦的是1981年土地承包后,3亩梯田整整干了7个月,从那年夏收一直干到腊月二十八,风雪冰冻也没停过一天工。正月初四,还没过完年又上山了。遇到牛大的冻土块就用镢头一点一点地破成小块系上绳子抬走。1982年,县政府为了鼓励这个修梯田的标兵户,奖了一辆架子车。有了得力的运输工具,父女四人干得更起劲了。马玉林负责指导挖土,让心细的大女儿培地埂,身体较好的二女儿推车运土,年幼体弱的三女儿铲土装车。车子碰到沟沟坎坎,四人一起推的推,拉的拉。
干得最紧张的时候生活仍然很紧巴,每人每天只能喝两顿糊糊,吃一块野菜饼。马玉林手上的老茧厚得握不住镢把,就用刀子刮下一层,刮得鲜血直流,咬着牙又继续干了。三个女儿每晚在油灯下用针挑手上脚上的水泡血泡,用猪油涂手上的皴口。父女四人每年磨坏一把钢镢,两年得换铁锹。
到1989年,父女四人苦战10年,移土6600立方米,才把社里分的分散在11处的19亩山坡地修成平展展的梯田,修好了通往地块的道路,路边每隔十步栽一棵柳树,成为全村第一个提前8年实现梯田化的农户。后来,村里特许马玉林不再参加修地,可他就是坐不住,天不亮扛上镢头和群众一起上“大战场”。为了修地,马玉林的三个女儿快30岁才办婚事。马玉林挖山不止、修田不休的精神赢得了当代“活愚公”的赞誉。马玉林原本个儿不高,长期的劳作使他变得更矮了,腰弓了,腿弯了,背也驼了。
庄浪九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一张蓝图干到底,全县人民34年如一日,建成首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的伟大壮举,如同一部信念、实干、创新、奉献与坚持的英雄史诗。李文清、王继业等领导者勇于担当、科学决策、率先垂范;罗国栋等科技人员将改革创新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推动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水保局,提出并实施“四集中、四统一”的梯田治理模式;马玉林等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深刻启示我们,要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将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决策谋划、无畏的实干苦干、深厚的为民情怀、持续的改革创新以及愚公移山般的恒久韧劲有机结合起来。
庄浪梯田建设中磨砺出的“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实干作风的集中体现,对于新时代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作风,凝心聚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执笔人:李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