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从“外来客”到“致富果” 一颗西梅的精彩“旅程”

来源/ 金昌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10 17:40:52

从“外来客”到“致富果”

一颗西梅的精彩“旅程”

记者 运主伦 李峰 屈冰

秋高气爽,阳光洒向祁连山北麓,盎然绿意映入眼帘。在永昌县南坝乡何家湾村的千亩戈壁基地里,一场甜蜜的收获正在悄然铺开。一颗颗饱满的西梅挂满枝头,紫莹莹的果皮上裹着薄薄的“白霜”,宛若粒粒“紫色宝石”,映照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这可是我们六年磨一剑的成果。”永昌县惠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爱民摘下一颗西梅,语气中难掩喜色。从2018年引进第一批400株法兰西西梅苗木开展试种,到如今产出西梅果实,这颗“远道而来”的果子,在戈壁滩上完成了从“外来客”到“致富果”的精彩“旅程”。

何家湾村地处戈壁,沙石多、土壤贫瘠,传统农作物难以规模生长。但这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排水佳,恰好契合西梅喜光、耐寒、宜沙壤的特性。在“生态立乡、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指引下,村里决定不走老路、另辟蹊径,瞄准高附加值经济林果产业,推动生态治理与产业融合。

“西梅抗氧化成分是葡萄的2倍、苹果的3倍,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A和维生素C,不但市场认可度高,还耐储运、适合深加工。”陈爱民说。六年间,他先后引进法兰西、爱琳娜等优质品种,今年初,更是种下500余亩爱琳娜西梅,通过大棚育苗、客土栽培、节水滴灌等方式,克服缺水、土瘠等难题,最终成功让西梅在戈壁扎下了根。

如今,这片曾经荒芜的石滩地上,各种西梅种植规模已扩大至580亩,苗木超过5万株。2024年,进入丰产期的西梅树单株产量达到120斤,今年市场价在每斤15元左右,亩产效益显著提升。一颗西梅,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更带动了生态增绿、村民增收。

“我在这打工四五年了,是长期工,一个月能拿30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正忙着采摘西梅的何家湾二社村民张金玲笑着说。不少像她一样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从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

“绿色+产业”深度融合,才能把乡村建设成和美乡村,也能带动村民富起来。从2018年开始,陈爱民就陆续投资4000余万元,从陕西杨凌和甘肃静宁、敦煌等地购进苹果树、蟠桃树、核桃树、杏树等近28万余株优质经济林幼苗“入住”大棚,致力于将3800亩戈壁荒野打造成田园综合体。随着西梅、杏子、蟠桃等经济林木陆续挂果,何家湾村逐步构建起集林果种植、生态修复、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模式。一颗西梅的“旅程”,折射出一条清晰的“生态富民”之路——它始于因地制宜的科学抉择,成于持续不懈的绿色投入,最终收获的是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共赢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放眼望去,戈壁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一颗颗饱满的西梅不仅映照着村民的笑脸,更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何家湾村,这个曾经贫瘠的山村,正以坚实的脚步走向更加富裕、美丽的明天。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