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V观察工作室】今天,老师都在忙什么?

来源/ 新甘肃 作者/ 时间/2025-09-10 08:42:24

陈冠宇的新实验首发成功。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李萍 郭秀睿

“三、二、一,砰!”9月5日下午,在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创新实验室,随着一股气流从等离子炮装置前端喷射而出,高二学生陈冠宇的新实验首发成功。“如果把障碍物换成更轻的塑料片,气流参数要怎么改?”指导老师董义平接过写满数据的实验记录本后对陈冠宇说,“科学创新可不能只‘成功一次’,你们要从成功里找到更多可探索的方向。”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甘肃的课堂上并不少见。当科技浪潮与教育深度交融,当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愈发迫切,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近日,记者走进兰州多所中小学,从课堂的细节里、从师生的目光中,寻找“新时代师者”。

  在动手实践中播撒创新种子

“老师,这个智能小车怎么调整参数,才能在投掷小礼品时避开障碍物。”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物理教师、机器人社团负责人董义平正带领学生对即将亮相学校运动会的智能小车进行改装。董义平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循循善诱:“你想想,机械臂的受力点和课本里讲的‘杠杆原理’有什么关联?”没一会儿,同学们经过思考与交流,便想出了最佳调整方案。

陈冠宇和社团同学一起进行研发。

“给学生试错空间,其实是给他们自主探索的机会。”今年是董义平当物理老师的第六年,刚上班时,他习惯将实验步骤、结论直接告知学生,学生只需按部就班操作,“这样培养不出科学思维。”近些年,随着国家持续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甘肃也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时代在进步,我们老师不能困在‘传道授业’的框架里,得跟着学生一起学、一起探索,才能真正帮他们培养科学思维。”董义平说。董义平的转型并非个例。北京八中兰州分校,有着20年教学经历的信息技术教师赵金禄,主动拥抱“新鲜事物”——3D打印技术。

赵金禄介绍3D打印技术及模型。

2019年,北京八中兰州分校创办之初成立3D打印社团,赵金禄就承担起了“3D打印创新课程”的教学任务。一开始,有很多学生觉得“高大上”,不敢尝试。

科研沙盘。

赵金禄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入门,他还把复杂的3D建模软件拆解成“分步教程”,从简单的立方体、圆柱体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设计复杂的模型。“3D打印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赵金禄说,3D打印社团第一任社长王若涵同学,今年考取了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朝着更广阔的科技领域迈进。

  让技术成为教学的“智慧助手”

在北京八中兰州分校的教室里,智能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课堂教学分析数据:教师语速、提问质量、学生互动情况、课堂沉默时间……这套AI课堂智能分析系统正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三只眼”。“以前评课靠经验,现在有数据支撑。”北京八中兰州分校校长助理赵伟宏说,“从抵触到积极调取自己的课堂分析报告,老师也在不断成长。”赵伟宏说,以他个人为例,多年的教学经验已经让他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但第一次查看自己的AI智能分析报告时,数据却让他沉默。数据显示学生参与度不高。“现在,我通过分析报告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学生互动率提升很多,掌握知识点更精准,课堂氛围明显改善。”赵伟宏说。

教师查看分析报告。

今年,省教育厅印发《人工智能赋能县域中小学幼儿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方案》,明确2025至2027年全面推动甘肃智慧教育平台“AI课堂分析”模块应用,以数据驱动课堂监测、构建循证教研模式。“经验是宝贵的,但愿意尝试新工具、接受新方法,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脚步,真正帮到学生。”赵伟宏的感受,也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得到印证。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智慧课堂。

这里的部分课堂正加速迭代:从“粉笔+黑板+教材”的传统教学场景中突破,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聚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STEAM五大课程领域,成功构建起数字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为教师教学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标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信息中心主任司文秀说,如今学校的教师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框架:一方面,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好本学科内容”,而是朝着“跨学科整合”的方向主动探索;另一方面,老师们开始积极接纳AI技术,还能将其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为学生量身定制差异化学习支持。

  以多元实践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

“踢毽子喽!”下课铃响后,七里河小学三年级五班的教室瞬间热闹起来,在语文教师王珊的带领下玩起了踢毽子、射壶、翻花绳等游戏。这可不是普通的嬉戏打闹,背后藏着七里河小学为传承传统文化搭建的坚实平台,更浸透着学校“让传统文化可触可感”的先进教育理念。

七里河小学在主题班队会上开展投壶游戏。

“以前孩子课间总追跑打闹,没有什么好的游戏。”这是王珊最初带低年级学生时的观察发现。为改变这一现状,她策划了一场主题班队会。班队会上,学生通过分组体验,投票选出投壶、踢毽子和纸鸢三种游戏。这些传统游戏不止“玩”那么简单。放风筝时,她先带着孩子们在风筝上画牡丹、祥云等传统纹样,再讲与风筝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她说,“孩子们牵着线追着风筝跑,再主动问起背后的故事,那种求知欲比课堂上更强烈。”当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而七里河小学的教学创新,绝非孤军奋战。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课堂上推出了“三进七退”模式——老师讲课控制在15分钟内,剩下的25分钟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分享等方式自主探究。刚开始,老师不习惯,突然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总担心知识点没讲透;有家长不认可,担心老师讲得少,孩子学不会……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教师正在授课。

“尽管初期有不适应,但老师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教务处主任岳媛的话,道出了教师群体面对变革的理性思考与积极态度。同时,为打消家长顾虑,学校在“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听课。有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小组讨论中主动分享解题思路,课堂发言次数越来越多,课后感慨道:“原来孩子能这么主动,比在家死记硬背效果好多了。”事实上,教学创新的核心不是“花样多”,而是“懂学生”。这些举措看似只是教学形式的微调,实则每一步都精准踩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节点上:它们打破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引导学生转向“主动探索、自主成长”的新路径。

  【记者手记】不必追问“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从物理老师董义平跨界成长为会编程的机器人社团老师,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赵伟宏主动拥抱AI技术,从岳媛把探索知识的空间、自主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教师们用自己的“变”,适应着教育的新需求;用自己的“不变”,坚守着师者的本真——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在这些老师的讲述中,我们也不必纠结“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因为答案就在这些教师的行动里——他们既是懂技术、会创新的“新时代教师”,更是有温度、有情怀的“引路人”,用多元实践为孩子们的未来赋能。而这,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