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州:“文明积分”构建社会治理新循环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05 11:05:10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通讯员 王紫宁

以往“做好事不留名”的善举,如今在张掖市甘州区有了新的“打开方式”——通过“文明积分”量化记录,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基层治理的每一分付出,都能转化为可兑换实惠的“文明储蓄”。这一创新机制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加入文明实践,以“小积分”撬动基层治理“大文明”。

甘州区积分超市内,居民手持精心挑选的商品。

在甘州区南街街道祁连社区,居民蒋晓梅的积分手册上清晰记录着60分的“文明成绩”,背后是12次志愿服务的汗水:调解邻里纠纷时耐心劝说,参与卫生整治时弯腰清扫,节日期间参与巡逻时认真值守。“以前觉得这些都是‘分外事’,现在能积分还能换东西,居民参与的劲头特别足。”蒋晓梅说。

这样的变化,源于甘州区构建的“文明积分”体系。该区将文明行为拆解为清晰可量化的“得分项”,覆盖基层治理、公益服务、移风易俗等多个领域:参与矛盾调解、上报安全隐患可积3分,清除小广告、劝阻乱停乱放可积5分,无偿献血、践行移风易俗能得6至10分,举报违法行为、获得市级以上表彰更可收获高额积分。同时,体系配套“扣分清单”划定刚性底线,飞线充电、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将被扣除10至20分,让“文明账本”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为让“文明积分”真正成为群众认可的“硬通货”,甘州区细化规则、拓展场景,推动积分兑换“看得见、得实惠”。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制定评分标准:梁家墩镇将积分分为“讲理论、评典型、帮邻里、庆节日、建家园”五大类,形成“时长认定—积分登记—币证发放”闭环;祁连社区则构建“参与治理、支持公益、移风易俗”等七大类标准,文明养宠、家庭孝老等细节均纳入考核。

在梁家墩镇五号村的文明积分超市,洗衣粉、洗洁精等商品旁醒目标注着兑换积分;南街街道商业综合体服务点内,积分兑换活动热闹开展——蒋晓梅用60积分兑换的“文明币”换购了拉面,老年居民兑换烤馍,刚返程的居民高玉兰则兑换了水果。“以前觉得志愿服务是单纯奉献,现在既能帮别人,自己还能得实惠,参与热情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村民刘学军说,他曾用攒了一个月的积分兑换了多件生活用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循环逐步形成。

甘州区社区文明积分兑换点前,居民正兑换刚出炉的馒头。

“我们联合辖区10多家商超、家政公司组建‘文明联盟’,让积分不仅能换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还能兑换体检、家政等服务,甚至抵扣商业消费。”祁连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赵金花介绍,通过制定详细的积分获取与兑换细则,居民的每一分“文明储蓄”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便利。

长效机制是“文明积分”持续运转的关键。甘州区构建“街道主导、社区落实、商户参与”的联动机制,通过“电话抽查+台账复核”确保积分数据真实准确;商业综合体主动加入“文明联盟”,提供兑换商品与服务折扣,推动文明实践融入商业服务场景。

“我们把‘软引导’变成‘硬指标’,就是要让群众看到,文明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甘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张晓英表示,下一步,甘州区将推进“文明积分”从“社区圈”走向“全城通”,实现积分标准统一化、兑换体系多元化,进一步拓展“积分+”应用场景,将积分与评优评先、社区福利挂钩,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人人争当文明实践者,人人争做文明人”成为生动局面。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