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浅埋滴灌”织就高台沙漠绿网

来源/ 每日甘肃网 作者/ 通讯员 陈占伟 时间/2025-09-05 11:04:52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陈占伟

九月,高台县黑河之畔、北部滩边,风卷细沙掠过连绵的梭梭林,滴灌带发出细微的叮咚声,嫩绿的枝枝丫牢牢锁住流沙。

迎着秋风,走进黑泉镇胭脂堡滩风沙治理区,纵横交错的滴灌带如暗色经纬埋入沙土,将涓涓细流精准输送到每株梭梭根部。水珠顺着滴头,缓缓渗入30厘米深的根系层,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却是干旱区种活树、保住绿的命脉所在。

“这里是高台县‘三北工程’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项目区,全部采用浅埋滴灌技术。”高台县治沙站站长黄步青站在沙丘旁,指着远处起伏的沙丘,话语中满是欣喜与自豪,“滴灌能让每滴水在沙层停留6小时,是传统漫灌保湿时间的4倍。正是这种科学管护方式,让风沙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浅埋滴灌的魔力不仅在于节水,它还能显著提高梭梭的成活率,持续均匀的水分供给促使其根系深扎,增强了植株的抗旱韧性。

在荒漠戈壁中种活一棵树,绝非易事。十年耕耘见证了这里的生态治理之变。“过去用水车拉水漫灌,沙地里的水分还没渗下去就被晒干了。”高台县治沙站技术人员陈辉感慨道。而今,铺设滴灌管网、采用“浅埋滴灌”模式编织起的“水网”,让肆虐的风沙着实收敛了脚步。

近年来,随着造林区域从绿洲内部向外围拓展,荒漠化区域成为造林重点,而灌水问题成为最大制约因素。地下水位下降、夏季高温期间机井供水不足,使得造林成本与难度陡增。然而,塘坝建设配套滴灌技术的应用,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为绿洲外围造林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

作为‘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阵地,高台县年均降水量103毫米,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大部分区域属于荒漠化地带,植被覆盖度低。经过多年试验探索,当地最终选择了适生的1年生梭梭作为防沙固沙的主力树种,并引入“浅埋滴灌”技术为其保驾护航。滴灌带沿植株行间铺设,浅埋于地表下3-5厘米处,滴头间距0.5-1.5米,确保水分均匀渗透至每株树苗根部,如同隐形的“毛细血管”,有效规避了烈日的“蒸发掠夺”。

科技赋能之下,生态答卷愈发清晰亮眼。“十四五”期间,高台县完成营造林28.24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及围栏38.4万亩,工程固沙3.55万亩。这片曾饱受沙患的土地,如今正通过滴灌管网,编织起一张广袤无垠的沙漠绿网。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