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德斌
近日,“去世了朋友圈会消失吗”话题冲上微搜,引发网友讨论关注。对此,微信客服回应称:微信账号若长时间未登录(通常超过一年未登录)可能会被系统回收以保障安全。建议定期登录微信账号保持活跃,避免账号进入保护状态或被回收。如果微信账号被系统回收,该账号的所有内容,包括朋友圈内容、头像、个性签名、微信号等都会被清空且无法恢复。(9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
事实上,除了定期登录账号、保持活跃度之外,有零钱的微信号也不会被注销,即便里面只有一分钱。此前,微信官方曾经发文表示,为保障用户的微信账号安全,注册后不活跃,长期未登录,并且没有零钱的微信账号,会被系统注销,无法使用。不过,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技巧,或者有人忘记此规则,微信里没有零钱,也会造成微信账号被回收,而所有内容被清空后,家属也无法登录保存相关信息。
从平台管理的角度来看,账号回收是一种必要的措施。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平台需要对大量的账号进行管理和维护。回收长期未登录的账号,可以释放服务器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存储和运营成本。同时,也有助于防范僵尸号、恶意账号等,消除对平台和用户体验造成的安全隐患。然而,在制定和执行这一规则时,平台并未充分考虑用户的情感需求,以及数字遗产继承问题,致使引发诸多争议、纠纷。
微信已经成为国民App,拥有庞大的社交用户群体,不仅是人们展示自我、分享生活的平台,更是亲朋好友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对于逝者的亲友来说,微信聊天记录,朋友圈中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内容,是他们回忆逝者、寄托哀思的重要载体。每一条信息都可能蕴含着一段珍贵的回忆,一段无法复制的情感。因此,当亲人逝去,相关内容将因账号回收而消失时,自然会感到焦虑和不舍。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人。而且,每个网民都有若干个网络账号,以及价值不等的虚拟财产。由此可见,在数字化时代,随着一代代老龄网民逐渐逝去,数字遗产继承问题愈发凸显,诸如社交账号、游戏道具、虚拟货币等,平台不能任性回收、注销,也应提供妥善的继承之道。
在数字遗产的处置方面,目前我国的法律尚未有明确的规定。因此,为消除广大网友的顾虑,国家需及早立法,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厘清数字遗产的范围和继承方法,为数字时代的情感记忆、虚拟财产传续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平台应通过优化规则、创新功能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比如类似“遗产继承功能”“联系人托管”或“纪念账号模式”等,以便让逝者的数字足迹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