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支部领航兴产业 籽瓜飘香羊满坡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09-03 11:21:17

村民采摘辣椒

村民采摘辣椒

8月下旬的永登县七山乡秋高气爽,从乡政府驻地沿着蜿蜒的山道驱车30多公里便到了鱼盆村,映入眼帘的是整个村庄绿树环绕,山坡上的羊群正在悠闲地吃草,田地中绿色植物一望无际,村民们在田野中忙碌着,眼前一幅秋收的美好画卷。

近年来,七山乡鱼盆村党支部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增收入,在传统养殖七山羊的基础上,引进绒山羊、籽瓜等养殖种植产业,使群众的收益得到了大幅提升。“现在村党支部正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修建蓄水池,使一部分旱地变水田,让鱼盆村告别靠天吃饭的困境。”鱼盆村党支部书记石明军说,党支部将以更强的担当、更实的举措,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拓展支柱产业 让村民富起来

常年以来,鱼盆村以种植小麦、玉米、胡麻等农作物为主,近几年鱼盆村大力发展籽瓜产业,让村民从中提高了收入,走向了富裕。

“鱼盆村是从2023年开始种植籽瓜的,尝试种植籽瓜还是有偶然性的。”石明军说,2022年7月,当时他去七山乡的苛岱村看望已经退休的姑父,发现退休后的姑父种植了三十亩的籽瓜,通过了解得知姑父种植籽瓜已有较好的收益了。姑父告诉他,自个种植的林籽6号的籽瓜不但个头大、瓤口好、皮硬、存放时间长,而且能卖个好价格。听到此,他便仔细咨询起种植籽瓜的技术,并询问能否在鱼盆村种植籽瓜。当时姑父说,鱼盆村的土质好,而且海拔比苛岱村低,更适合种植籽瓜,种的籽瓜比苛岱村的籽瓜会更好。于是他便把种植籽瓜的想法放在心上。

到了第二年,石明军从姑父处购买了林籽6号的种子,在自家的地里开始试种。“当时我种了十亩地的籽瓜,可没想到当年遇到了干旱天气,结出的籽瓜个头比较小,但瓜的味道却非常好。随后他和姑父种植的籽瓜进行了比较,发现自己种的籽瓜的确比姑父种植的籽瓜爽口,而且更甜。”石明军告诉记者,虽然当年种植籽瓜只收入了7000多元,但成功的喜悦却给他带来了信心。

籽瓜成熟后,石明军扛着自己种植的籽瓜挨家挨户地推广,并让村民们品尝,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认可。到了2024年开春,村民们纷纷找到石明军表示要种植籽瓜,并请他代购籽瓜种子。于是石明军第二天便去兰州农科院,经过仔细咨询和了解后购买了林籽6号的种子回到村里。

“当年村里的二三十户村民就种植籽瓜100多亩,经过辛勤的劳作,鱼盆村的籽瓜获得了大丰收,每亩地收入达2000多元。”村民们从种植籽瓜中尝到了甜头,今年种植籽瓜的村民更多了。石明军指着一大片绿油油的土地说,这些地里都种植的是籽瓜,籽瓜比种植其他农作物收入更好,现在种植籽瓜已经成为鱼盆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养殖优势 推动羊产业持续增收

“鱼盆村多年来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饲养七山羊。虽然七山羊肉质比较鲜美,但羊绒却质量不是很好,而且价格比较低。”村党支部副书记火兴元说,几年前,当时还是党支部成员的石明军了解到通远镇有些村民饲养一种辽宁纹山羊的品种,这种羊天然带有纹路,所以叫纹山羊,不仅肉质好,而且羊绒质量好、产绒高、品质好,一斤羊绒能卖180元左右,但是,羊羔的价格比较高,3800元一只。

“七山羊每年剪羊绒在半斤左右,而纹山羊每年能剪五六斤羊绒。”火兴元说,当时石明军向村党支部进行了说明,表示自己先试着买两只纹山羊进行养殖,效果好了就向全村进行推广。当年石明军就购买了两只雄性纹山羊的羊羔进行饲养,到了第二年两只纹山羊就剪出七八斤羊绒,收入达1000多元。随后他将两只纹山羊放入七山羊的羊群中进行配种,并获得成功。配种成功后,村党支部就向村民进行推广,村民们看到这种新品种的纹山羊可大幅提高养殖收入,便纷纷行动起来。

“这种杂交的纹山羊不但肉质鲜美,而且产绒率高,可大幅增加收入。而且纹山羊的羊肉价格也高,七山羊一斤肉能卖38元一斤,而纹山羊的肉能卖到45元一斤。”养殖户石占辉说,现在鱼盆村的纹山羊肉大多销售到南方等地,村里的纹山羊已经有6000多只了,基本上全村都在养这种羊。

鱼盆村党支部在推广纹山羊养殖的同时,还大力发展本地七山羊的养殖。2021年,鱼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为激活村集体经济,助推村民增收,在市委政法委支持下,依托帮扶单位甘肃昆仑燃气有限公司提供的帮扶资金,建成了永登县七山乡鱼盆村肉羊养殖场。

“纹山羊只能散养,而七山羊不但可以散养而且还可以圈养。”村党支部成员薜尚花介绍,为了发展七山羊品牌效应,养殖场主要以养殖七山羊为主,养殖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羊场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包含回字形养殖棚1个,饲料加工场地1个,养殖人员宿舍1间。养殖场现存栏肉羊300只,其中包含初期投资20万元引进的种羊198只。截至目前,繁育羊羔102只,年产值约14万元。

实施水利工程 告别村民靠天吃饭的困境

鱼盆村地处干旱地区,全村6681亩土地全部都是旱地,常年以来都是靠天吃饭,每年雨水多就有好收成,遇到干旱就会减产减收。“为了解决鱼盆村靠天吃饭的困境,村党支部已经向上申请水利资金600万元,用于修建水坝和蓄水池,解决土地浇灌的困难。”石明军说,以前村里有个拦洪坝,拦截山水用于牲畜饮用,由于常年失修拦洪坝几乎荒废。为此村党支部决定重修拦洪坝,在高处修建一个蓄水池。项目完工后,将拦洪坝拦截下的山水抽到蓄水池中,再采用滴灌的方式,进行土地浇灌。“该项目完成后,将把鱼盆村的3000亩旱地变成水地,惠及本村4个社的110户村民的土地浇灌,从而告别村民靠天吃饭的困境,造福百姓。”石明军说。

“鱼盆村党支部一班人扎根群众、主动作为,在稳定种植双垄玉米的基础上,村干部带头选择旱地籽瓜、辣椒种植,村集体经济依托七山独特的地域优势,发展纹山羊、七山羊养殖等适合本地的产业,用科学方法带领乡亲们闯新路、增收入,把‘土坷垃’变成了‘金疙瘩’。这种因地制宜抓产业的做法发展成效显著,群众增收明显。”七山乡党委副书记钱文学说。

◆记者手记

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鱼盆村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增收入。村党支部书记石明军作为鱼盆村的带头人,积极拓展农业产业,把旱地籽瓜种植技术带到村里,让全村受益,让村民增收。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引进纹山羊、修建养殖场,让集体经济得到发展,让村民生活得到提高。为解决村民靠天吃饭的困境,村党支部积极协调资金,修建蓄水池,让部分旱地变水田,提高村民的农业生产环境。石明军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乡亲共同致富,以实干举措和担当,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葛强 文/图)

来源:兰州日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