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全面绿色转型
王雁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多方协同机制,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动态平衡,加快建设山川秀美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绿色转型不仅是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地区经济结构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甘肃具有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天然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甘肃地处祁连山生态屏障与黄河流域关键区段,生态地位突出,辖区太阳能、风能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具备打造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发展“风光氢储”一体化产业的天然优势。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天然舞台,为开发低碳旅游新业态,实现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丰富文化素材。
汇聚协同合作力量
政府引领是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在推动绿色转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推动绿色转型的领导者。通过建立并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为绿色转型提供法律保障,为绿色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财政调节和金融支持,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金融支持,推动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提供绿色信贷等方式,帮助地方企业克服融资难的问题,促进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协调机制,建立财政补贴、绿色债券等多种渠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跨区域合作,在推动生态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市场支持是绿色转型发展的动力来源。市场在绿色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产业体系中,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市场,绿色产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在绿色能源、绿色农业、绿色金融等领域。市场主体通过产业联盟或产业协会等组织,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绿色项目。在资本和金融市场,通过建立推广绿色金融产品,为相关绿色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灵活的市场体系还可以为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广阔前景,加快绿色转型的进程。在能源领域,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成为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为经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社会参与是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绿色转型不仅是政府和市场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的广泛参与与公众认同是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各界,包括企业、民间组织、公众等,都应积极参与绿色转型的各项行动中。通过对生态保护和绿色转型的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和参与度,对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参与还可以通过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增强社会动能,为绿色转型提供保障。民间组织、环保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通过倡导绿色生活、推动绿色消费等行为,为绿色转型创造更广泛的支持和推动力量。
建立协同保障机制
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可以通过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其他省份建立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绿色债券等多元化的资金渠道,确保在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缓解其经济压力。这种机制不仅能够调动东部地区和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对西部生态保护工作的支持,还能够激励各地区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通过这种跨区域合作,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加强绿色技术转移与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绿色产业技术的投入,特别是绿色能源、绿色农业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绿色技术的转移和应用,提升绿色转型的技术能力,进而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绿色技术的转移不仅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还能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促进绿色技术的转移和应用。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提升绿色转型的技术水平。
健全绿色金融支撑体系。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因素。拓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发展中。例如,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发展,为绿色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绿色金融的推广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在绿色项目中的融资成本,还能为绿色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此外,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监管框架,确保资金能够有效用于生态保护和绿色产业建设,避免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要积极促进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到绿色转型实践中。重大生态及资源项目的规划实施,应广泛征求当地居民意见,建立就业安置、分红等利益共享机制,让居民切实获益。进而确保居民在生态建设与资源开发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企业通过绿色投资、技术创新等方式为绿色转型作出贡献;公众可以通过绿色消费和生态保护行动,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监督,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共治的格局。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