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人 一脉南梁红
——记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守护人王文春家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
在庆阳市华池县这片红色热土上,有这样一个家庭:一家三代人坚守初心,无怨无悔传承着南梁红色血脉。
今年57岁的王文春是南梁革命纪念馆寨子湾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管理员,他的祖父王兆英年轻时投身革命,踊跃参与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发展生产,为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王文春和父亲王金,两代人薪火相传,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先辈的革命足迹与精神遗产。
祖父:勇毅而豁达的革命者
王文春的祖父王兆英出生于1906年,1932年跟随刘志丹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地方武装工作。
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荔园堡成立。同日,华池县苏维埃政府、赤安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王兆英担任赤安县游击队支队长,与庆阳游击队协同作战,继续开辟苏区,建立政权。
1935年5月,定边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王兆英任副主席兼治安委员。中央红军到达赤安县六区一乡吴起镇后,王兆英等人广泛发动当地群众筹措粮草、选派向导,积极支援中央红军,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0年,王兆英赴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学习,因患伤寒学业未满回家疗养,后迁入南梁地区,以务农为生。1943年,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零团进驻华池县开展开荒屯田运动,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到军民大生产运动当中。王兆英因伤无法参与生产劳动,便积极动员妻子贺兰英同战士们一起推磨碾米、做豆腐、纺线,赢得将士们的高度赞扬。
抗大七分校进驻东华池办学后,王兆英夫妇帮助师生挖窑洞、建校舍。在全体师生和当地百姓的共同努力下,1944年春,建成了一座可容纳2000多人的大礼堂。两年后,国民党胡宗南部进犯陇东,大礼堂被烧毁,王兆英夫妇年仅4岁的女儿也不幸葬身火海。夫妻俩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但支援前线的步伐一刻也不曾停歇。
此后20余年间,王兆英全家迫于生计,先后辗转多地生活,无论是辛苦的奔波还是清贫的生活,王兆英都默默扛下。“爷爷常叮嘱几个叔父,不要把他的事情和别人谈起,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给组织添麻烦。”王文春回忆道。
1972年3月,王兆英因病去世,享年66岁。斯人已逝,但王兆英忠诚可靠、勇毅豁达的品质在乡亲父老中口口相传,成为指引后辈儿孙人生路的一盏明灯。
父亲:热忱而细心的守护者
“父亲经常给我们讲述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英雄事迹,言语中充满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佩之情。”王文春健在的叔父王令回忆,这些故事让兄弟姐妹萌发了对革命英雄的敬仰,在心灵中播下了长大要为国争光、为社会作贡献的种子。这些也深深感染了王令,以及他的大哥王金。
多年来,王金一家几经搬迁,但对南梁革命根据地的感情始终深厚。1985年,听闻华池县政府要对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与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进行修缮,王金主动请缨,义务参与修缮。1986年,华池县林镇乡为珍贵的革命历史遗迹寻找守护人,王金怀揣着对父辈的崇敬和对革命英雄的景仰,积极争取,举家迁回林镇乡寨子湾,成为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的守护者。
初到寨子湾,新窑洞尚未建成,王金一家只能暂住在遗址旁的一间破旧窑洞里,生活条件十分简陋。之后,王金一家住进新修建的窑洞,而窑洞与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隔着六七里的蜿蜒山路。这段盘旋的路上荆棘丛生、布满碎石,且常被暴雨冲毁,路上没有路灯,到了晚上只能摸索前行。无数次被藤蔓绊倒摔伤,衣裤被杂草岩石划破,王金就这样走了许多年,在偏僻小径上踏出了一条坚实的守护之路。
守护革命遗址,需要日复一日的坚守和细心的管护。王金、王文春父子的主要工作是修整水沟,防止山洪冲毁窑洞。每次下暴雨,父子俩的心就会提起来,常常站在院门口,观察是否有积水、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有一次,暴雨突如其来,父亲抄起铁锹就朝着旧址狂奔。山间小路被冲成泥洼,父亲脚底一滑,重重摔在遍布碎石的坡道上,膝盖擦出血痕。他挣扎着爬起来,跌跌撞撞冲进院子,清理堵在沟口的杂物。当最后一团柴草被拖出沟渠,雨水顺着疏通的水道奔涌而下时,父亲才瘫坐在泥水里,浑身湿透,嘴唇冻得发紫,望着安然无恙的窑洞,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王文春的记忆里,这样的场景在父子俩几十年的看护岁月中常有发生。
日复一日的巡查,一砖一瓦的清理,一草一木的照料……经过20多年的坚守,王金、王文春父子于2006年被政府正式聘为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管护员,将“守护”两个字刻进了骨子里、融进了血脉中。
王文春:坚定而执着的传承者
2011年7月,王金因病去世。王文春沿着父亲的足迹,继续守护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王文春像父亲一样严谨认真:打扫院子时,把树坑里的杂物清理得干干净净;旧址没有水,他便每日步行几公里从家里提水,把每个展台及雕塑擦拭得一尘不染;大雪纷飞的冬天,他凌晨就起床清扫积雪,让游客安全顺畅地参观。妻子说:“他对旧址可上心了,看得比命都重。”
在王文春看来,旧址的一砖一瓦都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每次巡护时,他总像检查自家屋子般仔细,发现展馆里出现问题,就及时维修解决。
一次日常巡护中,王文春发现排水沟年久失修,担心承受不住即将到来的暴雨侵袭,便连忙买来水泥,叫来工匠,把排水沟修葺坚实。为了让通往旧址道路两侧的松柏茁壮成长,王文春常常挑着水往返几公里浇水,盛夏烈日炎炎,扁担在肩头压出血痕,汗水顺着脊梁流下,他却甘之如饴。
从18岁开始,王文春便和革命旧址相伴成长。在这里,他听了许多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的英雄事迹,更看到许许多多革命后代寻找红色血脉的执着。
“有天晌午,我正在擦拭展柜玻璃,看见一个佝偻的身影走进来。老人鬓角斑白,抚摸着斑驳的土墙,问我能不能带走一包这里的土。”王文春有些疑惑,老人告诉他,自己的父亲是一名红军战士,在寨子湾的战斗中牺牲了。几十年来,老人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退休后辗转至此,只为看一眼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想带他“魂归故土”。王文春哽咽着,为老人找来了黄土。
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王文春意识到,自己守护的不仅是几间旧窑洞,更是无数革命先辈的家人跨越时空的牵挂,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他在心里暗暗许下承诺,不仅要做革命遗址的守护者,还要做革命精神的传播者。
此后,王文春主动承担起讲解员的任务,将从父辈那里听来的老一辈革命共产党人的故事和革命后代讲给他的红色故事收集整理起来,义务为每一位参观者讲解。他常说:“在那样恶劣艰苦的环境中,革命先辈为了天下安危、人民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守护好他们战斗过的地方?”
从烽烟岁月的浴血奋战,到和平年代的忠诚守护,再到新时代的矢志传承,王文春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宛若一条浩荡奔流、永不停息的长河,承载着滚烫的红色基因,代代赓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