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e法耀陇原丨祁连山下的“移动法庭”:以法治之力提升生态颜值

来源/ 人民网-甘肃频道 作者/ 时间/2025-08-25 07:51:04

在祁连山北麓的广袤草原上,有一个设在派出所里的“小法庭”——祁连山林区法院山丹马场巡回办案点。自2021年6月挂牌以来,这个仅80余平方米的办案点,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家门口的法院”,打通了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近日,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采访团走进甘肃省张掖市山丹马场,探访这个集审判、调解、宣传于一体的巡回办案点。尽管场地紧凑,但审判法庭、调解室、办公室、法治宣传角一应俱全,依托“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和“12368”诉讼服务热线,实现了跨域立案、网上立案、电子送达“一网通办”,有效解决了群众诉讼难、跑路远的问题。

祁连山林区法院副院长陈海军介绍,4年来,该办案点已就地受理刑事、民事、行政及公益诉讼案件31件,平均办案周期缩短40%,为群众省去了往返张掖市区400多公里的奔波。值得一提的是,法官们坚持“就地开庭、当庭调解、当庭宣判”,把庭审变成生动的“法治课堂”,用好案例“活教材”,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守护一方”目标。

2022年,王某前丢弃烟头引发森林火灾,造成211亩林地过火。巡回法庭在马场公开审理此案,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承担生态修复费用38万元。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成为祁连山防火季的“教科书式”警示。

在另一起“白某、史某等人非法采矿案”中,7名被告因在保护区内盗采石英岩1.8万吨,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法院还发出“复绿令”,责令其限期完成山体回填与植被恢复。该案被评为甘肃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判决不是终点,修复才是目的。”陈海军说。办案点联合山丹马场建成“恢复性司法实践基地”,设立补植复绿、草原管护、野生动物救助3个功能区,累计督促责任人补植云杉、祁连圆柏2.3万株,修复草原2600亩,放归救护雪豹、马麝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1只(头)。

此外,针对山丹马场地跨甘青两省、牧民居住分散的特点,巡回法庭还与公安、林草等部门建立“夏、冬两季联合执法”机制,重点整治超载过牧、乱采滥挖等行为。如今,过度放牧、偷挖药材等现象已基本杜绝,不少牧民主动转型成为生态管护员。

据统计,4年来巡回审判现场旁听群众超1200人次,发放汉藏双语普法手册3000余份,群众满意度从2021年的87%提升至2024年的98%。

陈海军表示,祁连山林区法院将以山丹马场巡回办案点为样板,持续健全“党委领导、法院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