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父母亲的名字,我来给他们登记一下。我们今天就回家住了。”一位中年女士手指着花名册上的“姓名栏”对值守干部说。8月17日,午饭时间刚过,记者来到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集中安置点。马坡乡人民政府办公室干部金明星是这个安置点的负责人,他正在为几位群众办理“退房”和“新入住”手续。
在上庄村、马莲滩村走访的几个小时里,记者见到了繁忙而全身心投入的乡干部,遇到了坚强乐观的张红,还偶遇了一位“只想干好手头事”的村医白波。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家园,在琐碎中见证真情,在忙碌中收获感动。
“全心全意对待群众的每一个需求”
“上庄安置点8月17日新入住花名册”上,年过六旬的张叔叔和吕阿姨老两口被安排在了121房间。“出事时,我不在家里,在兰州照顾病人。我实在不放心老伴一个人住在安置点上,今天赶回来了。没想到又给我们重新安排了房间。”
记者看到,花名册上老两口的入住时间精确到时分,除了入住群众的姓名,还记下了发到每户群众手里爱心卡上的包联干部姓名。金明星解释说:“我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由一名县级领导干部、一名乡干部和一名村干部负责抓管理,范围包括餐饮、环境卫生、安全等方面。群众住进来后由我们负责保障吃喝、居住、诊疗用药等日常所需。有了别的去处离开后,我们也必须明确知道他们的去向,以及安全与否。”记者翻阅花名册,发现有一户丁家兄妹在安顿好家里人后,离开村庄,回到兰州上班了。
“有的群众选择投亲靠友、有的选择去县城租房暂住,还有一部分留在安置点过渡。安置点接纳群众的人数都是动态数据,每天都有进出,目前有78名群众暂住,分别来自上庄村和马莲滩村。”金明星告诉记者。
“我们领到被褥了,谢谢你们!”张叔叔和吕阿姨领到生活物资后来道谢。“叔叔阿姨,不客气。你们往后院走,先安心住下。”正在向记者介绍情况的金明星连忙起身给老两口指路。
金明星形容自己这几天的工作“琐碎而忙碌”,他要不停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还要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安抚工作。“我会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全心全意对待群众的每一个需求,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金明星真诚地对记者说。
“团结的力量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张红(化名)的父母和弟弟都是马莲滩村一社村民,记者来到安置点采访时她正在登记,要将父母从安置点接回家中。在安置点,记者与张红攀谈了一会,跟随她来到了父母家。
这是个稍显逼仄的农家小院,只有两间房屋。记者观察到,小院和周围其他住户处于地势较高的平台,因此没有被洪水侵袭。张红的父母年近八旬,平时在这里居住。
张红在银川工作生活,那天,她得知家乡遭了灾,心急如焚,赶回家中时家人已被安排在安置点。父母平安,但山坡下的弟弟家却没那么幸运,房屋被冲垮,小侄子逃难时不知被什么东西割伤了脚,被紧急送往甘肃省人民医院。所幸,孩子伤势平稳,已经在8月16日下午回到了亲人身边。
这时,张红的弟弟借了同学的农用车,他要把侥幸留下来的花菜拿出去售卖。这个中年汉子肩负两个未成年孩子的抚养任务,姐姐看向他的眼神充满了心疼。
“现在一家人都暂时住在我父母家,虽然很挤,但是这会能陪着他们,我的心里踏实了许多。而且这些天,我也见证了我们中国人的团结,这股团结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顾不上疲惫,我只想干好手头的活”
记者与张红说话的时候,正巧有一位村医来给小侄子换药,不想来人竟是记者的一位“熟人”——曾经接受记者两次采访的马坡乡上庄村村医白波。
白波见是记者来访,便主动介绍起情况来。原来,灾害发生后,他于8月7日晚接到来马莲滩村值守的任务。他与同为村医的妻子一同驱车从县城赶来,到了不能行车的地方下车,徒步三小时赶到指定地点。
“我现在的日常工作就是常规诊疗、基本公共卫生以及值守点村委会区域的消杀工作。这两天陆续有伤员出院,他们大多是骨折和软组织挫伤患者。我还要定期入户随访,为他们包扎换药。”白波介绍说。
“从开始值守到现在,有时我也会感到疲惫,但是顾不上想太多,现阶段我只想干好手头的活。希望家乡的人民团结一心,共渡难关,重新把日子过起来。”白波一边将一面写着“洪水退去、清洁跟上、齐心协力、重建家园”的横幅挂起,一边对记者说。(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刘怡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