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话语】生态日里看陇原:“绿杠杆”撬动“金饭碗”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张忠德 时间/2025-08-23 03:08:13

□张忠德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日子。20年前的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3次亲临甘肃视察,每次都要看生态、讲生态,并反复叮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饱含着对甘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如山重托,寄托着对甘肃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殷切期望,为甘肃指明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

陇原儿女牢记嘱托,以高度政治责任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美丽甘肃建设迈上新台阶。如今,在黄土高原梯田,山楂树结出致富果;腾格里沙漠边缘,梭梭林锁住沙丘;陇南山间,手机成新农具、直播变新农活。甘肃用持续多年的实践,为“两山”理念写下生动注脚,这片曾生态脆弱的土地,正完成从生存保卫到生态自觉的跨越,揭示出生态保护不是发展代价、而是源泉的深层逻辑。

甘肃的绿色觉醒,经历了从“生存保卫战”到“生态主动战”的转变。曾经,陇东水土流失严重,“一碗河水半碗沙”;河西走廊风沙肆虐,吞噬农田村庄;陇南山区贫困与生态退化交织。“两山”理念春风吹过,一场生态革命悄然开启。通渭县将3155万元投入水土保持,换来千亩山楂林;古浪县三代治沙人用四十年青春,让八步沙林草覆盖率达到70%以上;陇南油橄榄产业年产值达45亿元,占全国61.54%。这些实践雄辩地证明,生态投入不是“赔本买卖”,而是最具远见的战略投资。当群众真切体会到“守住水土就是守住钱袋子”时,一种新的发展伦理已然形成: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本就是一币两面。

制度创新为绿色发展架桥铺路,让生态价值转化有了路径。甘肃构建了952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省际全覆盖;完成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这些制度创新让无形的生态价值变得可量化、可交易。更可贵的是,甘肃立足干旱半干旱区实际,探索出“防沙治沙+光伏+养殖”的立体模式。在民勤县,光伏板下种植苜蓿养羊,既固沙又增收;在庆阳市,林业碳汇项目让树木成为“绿色银行”。这些创新表明,生态制度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激活绿色动能的密码。

产业跃迁让生态优势成为竞争优势,完成从“卖资源”到“卖体验”的质变。陇南电商年销售额突破38亿元,静宁苹果通过直播销往全国,甘南旅游从“拍照游”升级为“深度体验游”。这种质变的关键在于把握了生态产品的多重价值:油橄榄的食用价值、梯田景观的美学价值、清洁空气的健康价值。永靖县将太极岛湿地打造成赛艇赛场,庄浪县让梯田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些实践重构了“生态—产业—文化”的价值链。正如那棵山楂树,既保持水土,又酿造美酒,还成就景观,这才是“两山”转化的高阶形态。

这场绿色变革最动人的成就,是重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永靖县太极岛,候鸟与游客共享碧波;在甘南草原,牧民放下牧鞭端起旅游饭碗;在庄浪梯田,苹果通过电商飞出大山。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用四十载青春换来的不仅是林草覆盖率的提升,更是一个沙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这种代际接力守护的正是人类与自然永恒的生命契约。

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两山”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陇原大地上的观念革命仍在深化。每棵扎根黄土的树,都是向未来的投资;每次守护生态的举动,都是给子孙的存折。让绿水青山永远带着生活的温度,让金山银山始终长在生态的土壤里——这或许就是“两山”理念扎根陇原最深沉的力量。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历史节点,陇原大地用满目葱茏诠释着一个真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最具潜力的增长极。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