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我市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显著
每日甘肃网8月20日讯 据金昌日报报道(记者莫亚红)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和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祁连山区和祁连山国家公园永昌片区内植被面积、覆盖度、生产力显著提高,植被生态质量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退化草地有效恢复,固碳释氧、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提高。连续三年,我市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省上考核获评优秀。
我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条例》,紧盯美丽甘肃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闭环管控机制,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中涉及永昌县的22个建设项目全部完成整改并通过省级复查复核。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积268.5万平方米,修复保护湿地66.67公顷。
祁连山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市在保护区内严格遵循国家、省级生态修复统一部署,在保护区周边区域,结合落实“三北”六期任务,科学谋划石羊河中下游林草综合治理项目,在保护区内严守全域禁牧要求,保护区外实施科学轮牧,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同时,我市严控祁连山地区水资源开发强度,确保全市4座涉及生态流量下泄任务的水电站(头坝一、二、三号和金川东水电站)足额下泄生态水。
推进“天地空”一体化监管,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数字孪生技术、红外感知、AI识别等先进手段,打造祁连山生态保护的“智慧大脑”,并整合共享各方面观测(监测)资源,补齐空白盲点,实现对辖区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控和风险预警。深化环境监管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检查,深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推进永昌县与张掖肃南县建立生态横向补偿机制,积极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祁连山地区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雪豹、白唇鹿、藏野驴、旱獭等珍稀动物频繁出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我市认真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等各项减畜措施,积极推广野生抚育、生态种植等技术,推动林下种植,发展林下养殖,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打造更多有地域特色、发展效益高、带动群众增收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同时,在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