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传艳
近日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网友吐槽百果园水果贵,“月薪2万吃不起”。还有网友称,百果园越来越贵,质量却越来越差。8月8日,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发视频给予回应称,真正了解水果的非常少,百果园仍然会坚守做高品质的。余惠勇还提到:“我认为商业就两种,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像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8月11日中国新闻网)
成功的企业无不将消费者需求置于重要位置,他们遵循“顾客是上帝”“顾客永远是对的”“服务至上”等法则,并将之落实到商业行动当中。然而,百果园董事长俨然将消费者视为需要“教育”的对象。在观念层面,他提出“商业只有利用消费者无知或教育消费者成熟两种模式”,将企业置于教师角色,暗示消费者缺乏判断力。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其实是对市场主体地位的认知错位,要知道,消费者不是需要被改造的学生,而是具有自主选择权的社会大众。
在行动上,百果园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董事长强调“绝不在品质上让步”,看似坚守质量底线,实则将产品标准凌驾于消费能力之上。当四个进口樱桃李标价51元引发争议时,企业没有反思定价机制,反而将质疑者归为“不知情”群体,意指消费者孤陋寡闻,对于高品质水果缺乏了解和消费能力。这种要求消费者适应商家定价的做法,不仅与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原则背道而驰,而且对消费者缺乏基本的尊重。
教育“月薪2万吃不起”的消费者,百果园哪来的底气?事实上,真正要受到教育和反思的应该是百果园,2024年财报显示,百果园营收同比下降9.8%,净利润由盈转亏至3.91亿元,门店数量日均关闭5家。消费者用脚投票的事实证明,当企业将教育消费者凌驾于满足需求之上时,再坚固的品牌护城河也会因脱离群众而干涸。正如社交媒体上“到底谁在吃百果园”的灵魂拷问,道出了高端定位与大众消费的现实鸿沟。
此事对于商界是一次提醒,任何商业模式都不能违背市场基本规律。企业当然需要引导消费升级,但这种引导应当建立在充分尊重消费者选择权的基础上。消费者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教育,即使出于善意的引导,也应该用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认同,而非单方面灌输价值观。在消费分级日趋明显的当前,如何既保持品质优势又构建合理价格体系,才是零售企业真正需要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