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藏在古诗里的灯谜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2-22 09:20:04

原标题:藏在古诗里的灯谜

元宵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元宵节猜灯谜也是一项经典的民俗活动。“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谜,在传统古诗词中也蕴含着很多经典的灯谜。

一、出谜人: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打一自然现象(一字)

谜底:风

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二、出谜人:唐·杜牧

霜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打一鸟名(二字)

谜底:鹭鸶

鹭鸶是一种白色的水鸟,它的羽毛洁白如雪,纤细的嘴呈现出青玉的色泽。鹭鸶站在溪水中捕食鱼儿。突然受到惊吓,它们展翅飞起,远远地映照在碧绿的山景中。与此同时,一树梨花在晚风中飘落。

三、出谜人:宋·苏轼

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

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

——打一果名(二字)

谜底:橄榄

这首打谜诗以橄榄为主题,通过描绘橄榄的味觉体验,写出苏轼对生活的一种思考和领悟。诗中描述了橄榄的变化过程,从一开始的苦涩到最后的甘甜,也表达了人生经历中的苦难与甘美并存的哲理。

四、出谜人:宋·王安石

倚阑干柬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

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悠悠少个知心。

——打一字

谜底:门

诗的每一句说的都是门,“阑”里的柬没了是门,“间”里的日没了是门,“闪”里的人没了是门,闷里的心没了是门。

五、出谜人: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打一无机材料(二字)

谜底:石灰

这首打谜诗描写出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也表达出诗人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想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的家国情怀。

六、出谜人:明·伯畴

一轮明月挂半天,淑女才子并蒂莲,

碧波池畔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

——每句一字

谜底:有好酒卖

“一轮明月挂半天”是“有”字;“淑女才子并蒂莲”是“好”字;“碧波池畔酉时会”是“酒”字;“细读诗书不用言”是“卖”字,整首诗,合起来就是“有好酒卖”。

七、出谜人:清·郑板桥

口小腹大鼻耳高,烈火烧身称英豪。

量小岂能容大物,二三寸水起波涛。

——打一生活用具(二字)

谜底:铜壶

打谜诗的第一句郑板桥将铜壶拟人化,壶口、壶身、壶嘴比作它的口腹耳,而小大高正是它们的特点。第二句是烧水时的状态,烧水时铜壶会发出“呜呜呜”的响声,仿佛起了波涛。

八、出谜人:清·曹雪芹

能使妖魔胆尽催,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是灰。

——打一玩物

谜底:爆竹

古人认为爆竹能驱妖魔、辟凶邪。爆竹是在卷束的丝织品中加入火药制成,故“束帛”本指爆竹。

九、出谜人:清·曹雪芹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打一玩物

谜底:风筝

  春季多有东风,最适宜放风筝。游丝原本指的是飘在空中的飞丝,由昆虫吐出,在这首诗中指的是拉住风筝的线。 (本版编辑综合整理)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