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开始,每周的二、五、六、日,魏公武老人都要穿戴整体,吃过早饭后,从位于拱星墩的家里赶往金城关兰州鼓子传习所,这一习惯多年未改,哪一天因故未到,就会食不甘味,浑身不得劲。在所有热爱兰州鼓子的好家们心中,金城关传习所是个光明的所在,用他们的话说:“走得越近心里越亮堂。”
说起兰州鼓子的历史,好家们也是如数家珍。清代道光年间,八旗子弟将流传于北京地区的八角鼓带入兰州,在借鉴和吸收陕西眉户和地方秧歌小调的基础上,按兰州方言行腔,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在兰州地区家喻户晓,成为民间婚丧嫁娶最主要的民俗活动。
兰州鼓子虽历经近200年的兴衰起伏,但始终弦歌不辍。从2006年兰州鼓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那一天起,业已具备了作为兰州文化名片的资质。对于当时在困顿中依然坚守的兰州鼓子艺人们来说,则无异于打了一剂强心针,浸透在其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开始复苏。近年来,兰州市非遗中心多策并举,实施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在推动兰州鼓子走出低谷、再造辉煌的同时,兰州鼓子的好家们也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幸福时光。
兰州鼓子不再边缘化
2008年6月23日,兰州市非遗中心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的普查调研,在这次调研中,鼓子艺人们在浓烈的怀旧情绪中,表达了对兰州鼓子的热爱和对政府的期望,在和老艺人们的攀谈中,始知兰州鼓子的发展史上,有人曾征得曲本1350篇目,鼓子名家李海舟所收藏的民抄本也近二百之数,近代歌场所传唱的不过百篇。也就是说,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鼓子界德高望重的段树堂、魏学君等人,会唱的鼓曲也就六七十首。现年78岁的国家级传承人魏世发先生能弹会唱的鼓子曲目也就60余首,优秀的鼓子好家一般能唱的也就二三十首。鼓子专家肖振东先生搜集、整理、出版的《兰州鼓子荟萃》中的曲目达171首之多。曲目大多源于历代传奇故事和《西厢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涉及的题材包罗万象、十分广泛,是一笔承载了传统文化精髓的宝贵财富。
兰州市非遗中心在初步掌握了兰州鼓子的主要传播区域和艺人聚集的村镇后,于2011开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实施散点保护的方式,根据传习所建设必备的传习场所、受众人群及负责人三要素缺一不可的基本标准,确认和命名了兰州鼓子什川传习所、水阜传习所、七里河传习所、安宁传习所、榆中南山传习所和金城关传习所,每个传习所聚集了十几到二十多不等的鼓子好家,构建起了布局相对合理的兰州鼓子传承网点。为了加强传习所管理,出台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认定及管理办法》,明确了传承人群、传习所负责人及传习所(阵地)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鼓励其开展(每周活动一到两次)的阵地传承、交流演出活动,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兰州鼓子艺人的演唱积极性,兰州鼓子边缘化的现状得到了初步改善,呈现出生机勃发的向好态势。
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传承人建设一直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兰州鼓子的代表性传承人只有2人,且年龄偏大,省、市级传承人出现空档,在2014年底启动兰州市传承人申报工作时,从兰州鼓子的分布区域、家族传承等特点通盘考虑,增补各地的领军人物郑永瑾、魏周全、宋辉祖、肖朝英(家族传承的代表)、崔玉德、赵贵智、魏孔荣、魏相清、刘艳玲(女)为兰州鼓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从40岁左右到60多岁,优化了年龄结构,同时给包括兰州鼓子在内的传承人颁发了“传承人证书”,为带动各地的传承演唱活动,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古语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进一步提高兰州鼓子的演唱和伴奏水平,改变器乐不全、老旧的问题,2015年9月21日,市非遗中心在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协调财政及有关部门,完成了“兰州鼓子乐器招标采购”的相关事宜,为兰州鼓子6个传习所、1个艺术团分别配备了主奏乐器,在兰州鼓子界引起了极大振奋。
2015年11月19日—21日,兰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趁热打铁,在甘肃省陇剧院小剧场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全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兰州鼓子汇演活动”,6个兰州鼓子传习所和1个兰州鼓子艺术团各推荐10名鼓子艺人,共上演19个兰州鼓子曲目。
开创兰州鼓子保护新局面
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非遗的自发性传承面临的困难增多,单纯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已经不能适应现有年轻群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2016年,针对兰州鼓子传承断层现象依然突出、传承水平下降等问题,兰州市非遗中心举办“兰州鼓子培训班”,其目的就是为了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通过“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帮助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计划得到了各地兰州鼓子传习所的积极响应,各地共推荐学员30名。培训班从2016年3月20日开始,至8月30日结束,为期半年,外聘在演奏、唱腔方面的专家定期授课,从演唱到器乐伴奏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全面培训。
长期以来受时代条件的限制,靠心传口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人毁艺亡的命运。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兰州鼓子的爱好者录制的著名老艺人的磁带散落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磁化或遗失。对此,文化部一直强调要将数字化手段作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抓,刻不容缓。兰州市非遗中心本着来自于民间、用之于民间、普及和传播兰州鼓子的初衷,从2016年初启动征集已故老艺人磁带的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共征集70余盘,通过翻录、梳理,抢救性录制113首鼓子曲目,同时组织拍摄10个兰州鼓子代表性传承人视频和国家级传承人魏世发演唱专辑视频,计20盘数字化光盘,打包制作成珍藏版的《兰州鼓子经典曲目唱段》。
兰州市非遗中心通过不断深化国家级非遗项目兰州鼓子的保护措施,在广大鼓子艺人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次散点布局建立传习所,第一次给兰州鼓子传习所配备乐器和服装道具,第一次申报和完善传承人队伍建设,第一次举办全市汇演活动加强交流观摩,第一次举办培训班提升传承人整体素质;第一次抢救性整理制作《兰州鼓子经典曲目唱段》,一步一个脚印,开创了兰州鼓子保护工作的新局面。目前,在政府命名的传习所之外,又形成了10多个兰州鼓子活动点,在近期开展的普查登记中,兰州鼓子的爱好者由原来的100人增加至321人,其中女艺人45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态势。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兰州鼓子在政府的推动下重新焕发生机,那些在局外人眼中冗长而拖沓的浅唱低吟、一唱三叹,何尝不是对当下浮躁之风的澄清和过滤,让疲惫混乱的心灵沉静下来的灵丹妙药?在夕阳人生的余晖中,鼓子艺人脸上所绽放的满足而幸福的笑容,也成为时下农村文化生活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